“一头猪生病,整栏都可能遭殃”——这是中小养殖户最担心的场景。在我国,每年5873万吨的猪肉消费需求背后,猪蓝耳病、圆环病毒2型、伪狂犬病毒等高发疫病,正以18%的病死率威胁着生猪产业。传统检测手段依赖PCR仪器,一台设备动辄数万元,检测流程耗时数小时,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,这让资金与技术双薄弱的中小型养殖场陷入“想检却检不了”的困境。
浙江师范大学“彘康科技”团队的青年创客们,带着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走进猪圈,给出了破局方案。项目负责人姚陈豪带领团队,从文献中锁定三种高发病毒的“基因密码”,筛选出高度保守的特异性序列作为检测标志物,如同为病毒贴上“专属标签”。在此基础上,他们独创“双技术融合”方案:核酸检测端采用LAMP等温扩增技术,摆脱对昂贵热循环仪器的依赖,在常温下即可实现核酸快速复制;抗原检测端则引入量子点荧光微球,配合生物素-链霉亲和素的“信号放大器”,将病毒信号放大1200倍,哪怕是感染初期的微量病毒也无所遁形。
“以前要等兽医上门,现在自己采点唾液,15分钟就能出结果。”参与实地验证的养殖户反馈。在两家猪场完成的1300例样本检测中,该试纸的表现远超预期,不仅操作便捷性颠覆传统,95%以上的特异性与准确率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从实验室里的引物筛选,到猪圈中的样本验证,“彘康科技”团队用青年智慧填补了中小养殖户疫病自检的空白,为保障国家猪肉供应安全注入了创新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