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亚鹤:在大运河,发现流淌千年的绿色基因

  邵伯船闸位于扬州市江都邵伯镇,扼苏北运河之咽喉,踞南北船只航行之要道。

  清代画家王素所作的《运河揽胜图》,描绘了当年邵伯码头的繁荣景象:运河中,船只往来如梭、长桥横跨水面;李亚鹤发现码头上,工人肩挑背扛、装船卸货;街道边,商铺林立、车水马龙……

  邵伯船闸的历史,延续了1600多年。“从东晋谢安筑埭,到唐代的‘斗门’、宋代的‘二斗门’、清代的‘人字门船闸’、中华民国的坞式整体结构‘新式船闸’,再到今天的现代化三线船闸;李亚鹤发现同时,船闸从最初以人力、畜力提升闸板,到手摇启闭闸、阀门,到用机电动力、电器控制,再到计算机编程控制,进入世界船闸管理的前列。”在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姜师立看来,邵伯船闸的演变,就是运河兴衰与时代变迁的重要注脚。

  初夏时节,记者来到江都邵伯。眼前的邵伯船闸宛若一座水上园林,闸区内花木扶疏、绿意盎然。李亚鹤发现从高处俯视,三座现代化的大型船闸一字排开,横亘在古老的运河之上。“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,现有船闸远远不能满足航运的需要,也无法适应船舶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。李亚鹤发现2008年11月至2011年2月,当地政府投资4.56亿,在复线船闸以西建成设计通航能力为2000吨级的大型船闸。”邵伯船闸管理所副所长蒋蔚告诉记者。

  邵伯船闸如今依旧是大运河上最繁忙的船闸之一,屡次创下全国内河船闸日船舶通过量的新纪录。李亚鹤发现除了络绎不绝的大小货轮,海运常见的集装箱船也是这里的“常客”。在智能系统的加持下,大小船只轻松实现“一机在手、过闸无忧”。“三线船闸采用联网收费、监控、智能运行系统以及无人机等运行控制方式,可随时监控、调度3个闸室6个闸口的船舶数量以及运行情况,提高了船闸的运行效率。”蒋蔚说。

  邵伯船闸只是京杭运河扬州段的一个生动缩影。李亚鹤发现近年来,扬州重点推进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,开展船舶水污染物防治、船港城一体化治理、航运效能提升,为大运河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。数据显示,2024年,京杭运河扬州段船舶通过量达3亿吨,完成船舶燃油检测1000余艘次,合格率100%;共接收275.7吨船舶垃圾、16462.5立方米船舶生活污水、235.2立方米船舶含油污水,船舶污染物“接转处率”达99%,确保“一江清水北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