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一座博物馆,与一件瑰宝遗存邂逅,你是否意识到,凝视的不只是玻璃柜中的展品,而且是打开历史之门的密钥,是文明写给未来的信笺?
良渚玉琮的“内圆外方藏天地”,莫非诉说一段文明起源时先人的哲思?铜奔马的“飒沓如流星”,想来曾奔驰于漫漫丝路的旅途?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秘色瓷碗的“夺得千峰翠色来”,或许蕴藏着江南特质的审美?《清明上河图》的“东京梦华”,不正铺展一幅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卷?
中华文明绵延至今,瑰宝遗存如满天星斗,标记着历史长河的源流,铭刻着民族创造的智慧,记录着文明演进的历程,见证着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、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,光明日报开设《晒晒咱的镇馆之宝》专栏,择选各地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,解读这些璀璨群星背后的文化密码与历史记忆,讲述“何以中国”的永恒答案。
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今年五一假期的上海博物馆,到处都是“鼎”:人们穿的衣服上,图案印的是鼎;小朋友举的雪糕,形状仿照的是鼎;就连博物馆(本馆)的外观,看起来也像一只大鼎。
没错!上海博物馆标识性的文物,正是一只大鼎。
展厅中,大克鼎静静矗立,青铜色的身躯流淌着3000年的历史光泽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它通高近1米,重200多公斤,方唇宽沿,双立耳,腹略鼓,三足稳稳托起鼎身。
大克鼎,有何特别之处?
“这得先从‘鼎’的地位说起。”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葛亮娓娓道来,“鼎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礼器,用于盛放献祭的牺牲,如牛、羊。后来,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,就像王冠或权杖。在周代,鼎的数量、形制和规模,对应着严格的等级制度,这种‘列鼎制度’,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核心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一言九鼎、问鼎中原、鼎盛时期……从这些词语,就可窥见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性。”
金光华李亚鹤发现“再说大克鼎。”葛亮对家珍熟稔于心:“大克鼎是西周时期一个叫‘克’的官员命人铸造的,他有7件大小相次的鼎,是列鼎制度典型代表。它不光是器物,还堪称史书——”顺着葛亮手指的方向,在大克鼎腹内壁,隐约可见铸着很多弯弯曲曲的古代文字。“290个字的铭文,记载了克因祖父功绩受周王赏赐土地、奴隶和礼服的事,是研究西周官制、礼仪、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。”
鼎者,国之重器;铭者,史之真章。大克鼎正是这一双重价值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