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室内早搏”其实想说:室性早搏

“室内早搏”其实想说:室性早搏

很多人把“室性早搏”误叫成“室内房早”,听着像装修问题,其实是心脏“电路”提前放电,让心室抢拍一次。大多数人感觉“咯噔”一下,像电梯突然下坠;也有人毫无症状,体检心电图才发现。

为什么会出现?

生理性:熬夜、咖啡、浓茶、压力大、感冒发热。

病理性:心肌缺血、心肌炎、心衰、低钾低镁。

药物性:某些感冒药、哮喘药含兴奋剂。

危险信号?

• 一分钟早搏>5次,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>5000次。

• 连续成串、伴胸闷、黑蒙、晕厥。

出现以上情况,立即就医。

检查三步?

① 12导联心电图:判断早搏形态。

② 24小时Holter:统计总数、分布。

③ 心脏超声:看结构、射血分数。

治疗原则

• 先找原因:停用刺激性饮品、纠正电解质、控制血压血糖。

• 症状明显或早搏负荷高:β受体阻滞剂是首选;若心悸伴乏力、气短,中医辨证属“气阴两虚”,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稳心颗粒。

• 顽固病例:射频消融可根治,成功率>90%。

日常护心

• 每天睡够7小时,23点前关灯。

• 咖啡≤1杯,改喝淡绿茶或白水。

• 补钾镁:香蕉1根+杏仁10粒当加餐。

• 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,心率控制在(220-年龄)×60%左右。

• 每3~6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,追踪早搏变化。

多数室性早搏像偶尔打错的字,不必惊慌;但频繁出现或症状明显,就要像编辑一样及时“校对”并修复,让心跳重回正常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