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龙湖狮山天街,身着古装的民乐演员拨弦吹管,一曲《青花瓷》将顾客们带进古风世界;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在南园宾馆,柳梦梅和杜丽娘衣袂翩跹,将非遗市集渲染成昆曲幻境;在章太炎故居,川剧变脸、魔术表演为孩子们构建魔幻夜晚;在阊门城墙,苏州评弹与侗族大歌交流碰撞,带领游客解锁非遗混搭的新玩法……
实际上,苏州“来点艺术”街头艺术展演活动只是全国各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一个缩影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近年来,不少地方从形式、内容、空间、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,将更多更优的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。
从“有没有”到“优不优”
夜幕降临,热气渐消,浙江建德航头镇灵栖村的文化礼堂前,吴奶奶早早搬上竹椅占了座。台上闹花台、耍水袖、踢枪……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一曲高亢激昂的婺剧《穆桂英挂帅》赢得台下观众满堂喝彩。“剧情跌宕起伏,打戏也好看!”吴奶奶笑得合不拢嘴。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全国各地乡村文化生活的寻常风景。
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进入新时代,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变了:不再满足于“有没有”,更要追求“好不好”“优不优”。
百花园中蝶自来——多彩活动唤起群众文化热情
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山西寿阳,每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都成为非遗的“高光时刻”,傩舞爱社的神秘、寿阳竹马戏的灵动、寿阳福寿剪纸的精巧,通过“云游非遗·影像展”“视频直播家乡年”等活动“刷屏”网络。
“火爆”的秘诀何在?调研组发现,形式鲜活、特色浓郁的民俗活动,是激活身边文化宝藏最直接的密码,同时,由“静态展示”变身“沉浸体验”,让群众在参与互动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,观众不再是历史的“旁观者”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一场沉浸式参观体验,让观众瞬间“穿越”回1940年的重庆。“我们不再只是讲述历史,而是重现历史,让观众走进历史、感悟历史。”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讲解员告诉调研组,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对话,从知识传递到情感共鸣,这也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独特方式。
如何让理论宣讲更“接地气”?江苏徐州贾汪区的“乡音润心”给出了答案。“过去念文件,群众打哈欠;现在用乡音唱,追着问‘下回啥时候演’?”老矿街道广场社区书记赵斌道出转变的真谛,实践表明,把“泥土味”“烟火气”糅进大道理中,用情景剧、说唱、快板、腰鼓……这些群众爱看的形式演绎,才能把这些“精神食粮”送入“寻常百姓家”。